幼兒的成長發育都是遵循科學的時間規律的。比如,媽媽們常說的“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十二走”,說的就是孩子行動變化的發展規律。又如“七個月認生,兩歲分你我”,說的就是孩子的精神方麵的認識和發育規律。
教育孩子,一定要盡量順應這些規律,但也不能過於心急。在孩子的身體心理發育還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,就為孩子施加教育,拔苗助長,隻會適得其反,甚至還可能會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下麵的這8件事,龍門貴賓廳建議不要過早讓孩子學習。
不宜過早學認字寫字
正常時間:上小學後
很多父母認為,早點讓孩子認字,等於開發了孩子的智慧。實際上,在孩子的大腦還沒有準備好之前,就教孩子認字,相當於還沒有準備好鍋的時候就烙餅。你想想,誰有那麽大的能量,能在手上烙好一張餅?
父母不理解,難道過早識字,就真的會影響孩子的想象力,會讓孩子形成閱讀障礙嗎?
美籍兒童教育專家、暢銷書《接納孩子》的作者小巫也曾經說過:孩子識字不宜過早,學齡前孩子過早識字,會影響孩子的視覺神經和記憶神經的發育。
小巫還說:外界傳輸給視覺神經多少信息,視覺神經就通過記憶儲存和想象力中反饋多少信息。視覺神經和記憶神經分布在大腦各處,通過神經遞質統合。
如果孩子過早識字,孩子的記憶儲存就停留在這種靜止的、單一的顏色、畫麵中。如果孩子的記憶儲存裏缺乏靈動的、自然的顏色、畫麵輸入,視覺神經得不到多向性視覺信息的輸入,也就沒有充足的想象力的反饋,自然會影響孩子的觀察力、想象力。
孩子在3歲前是沒有語義性記憶的。
有一個小小孩,能把媽媽經常講述的繪本一字不差的背誦下來。其實,你可以自己做個試驗,越是不識字的孩子,這種背誦就越流暢。但是如果孩子上學了,學字了,再讓他去看字閱讀,他必然會經曆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。
這是因為識字閱讀,是需要從看到視覺傳遞給大腦,大腦對字形進行辨別、領會,然後與已有記憶庫進行關聯等等一係列複雜的過程,這個過程在視覺神經、記憶神經沒有發育完全時,做起來會非常吃力。凡是做起來吃力而又枯燥的事情,必然會引發孩子的反感,所以,必然會形成閱讀障礙。所以,不宜過早讓孩子識字。
識字都是如此,寫字就更是精細活。它需要對文字進行有意觀察、分析,將文字分解為多種筆劃,再綜合、概括其筆順、結構,由大腦將信息和指令傳送到手,在手、腦、眼的協同作用下,將各種筆劃組合成文字。
對於不到6周歲的幼兒來說,要其正確完成這一複雜的過程是有困難的。
從幼兒的生理、心理發展來說,幼兒期兒童神經抑製機能還很差,不能過久地抑製自己的行動,或者從事過分細致的作業活動。
在知覺方麵,常常表現出籠統、不精確的特點。他們較難區別相似的文字。在空間方位知覺方麵,幼兒尚無法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和角度,3~4歲的幼兒對上、下方位掌握還不很穩定。
在手的運動覺方麵,幼兒手的骨胳肌肉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程度。手部關節骨化過程還沒有完成,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差,不能勝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動作。
再說幼兒的手、眼、腦的協調能力也差,他們寫字時,眼睛總要盯住筆尖轉。為了能看到筆尖運動,便歪著身子,側著腦袋,並盡量使右側的肩、肘、腕向前。
因此可以說,過早地要求幼兒以正確的姿勢和筆順(從左到右,從上到下)書寫文字也是很困難的。 如果硬要小孩寫字,那也隻能是畫字。他們畫的字免不了東倒西歪,缺鼻子少眼睛,且孩子極易疲勞。
上一個: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這個! 下一個:爸爸與兒子的幽默對話!不得不服!